非编纯软件化的典范-Fincal cut pro
时间:2008-11-28 02:51:00
来源:UltraLAB图形工作站方案网站
人气:7143
作者:admin
IT技术大规模的融进广电行业,是从非线性编辑开始的。非线性编辑从最初发展到最近的一两年,一直是以视音频板卡为核心,整合周边完成系统。可以这么理解,集成了大量处理、存储电路的硬件板卡,运算着大量视音频数据。 而我们平常意义上的计算机,这个时候只不过是提供了一个数据吞吐、存储和管理的平台,在数据处理上处于从属地位。
这是由于当时计算机本身的运算能力还不足以承担巨大的数据量,由此也造就了许多板卡制作商。各个非编设备厂家实际上就是在“包装”这些板卡,人们也习惯于从采用哪种板卡来区分非线编辑设备类型和档次。从非编系统的价格构成上也可以发现,这些硬件板卡占据了全部费用的一大块,其价格一直高高在上,这就使得虽然高性能计算机价格节节下降,但非编整机成本却仍难以控制。再者,各个厂家之间技术封锁,采用不同的压缩格式,造成使用上的很多不便。
IT技术的发展令人瞠目,时至今日,计算机主机的运算能力已经有了巨大的进展。特别是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计算机在架构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很多以前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成为可能,使得很多昂贵的设备变得廉价。
这场IT界的技术进步,其拉动力很多来自影视制作,或者说与影视制作有很大关联,因而又很快回馈给广电行业,反应最敏感的就是非线性编辑的纯软件化。
走在非线编辑纯软件化前沿的,正是一个传统的IT公司,就是大名鼎鼎的苹果电脑公司。自2003年开始,苹果电脑开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野心勃勃地进军广电行业,依靠非常成功的Final Cut Pro 3.0版本,苹果力图在非线性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不过当时的苹果主机PowerMAC G4,还不能承担起纯软非线的重担,直到G5的发布,才正式开始了非线领域的一次革命。
PowerMac G5的设计,综合了计算机界最前沿的概念(这些概念现在也在被我们熟知的Intel、AMD等巨头采用),如64位技术、双核处理器、DDR内存技术、PCIE总线等等,造就了一部超级桌面计算机。G5使人们看到,在普通的桌面计算机上,已经有了计算和处理广播级视频的能力。用来专门处理视频的硬件板卡,一夜之间没有了用武之地。人们现在需要的,仅仅就是在计算机和DECK之间传输一下信号,即仅仅是一个I/O而已。
苹果公司作为这场革命的始作俑者,自己当然非常清楚,于是乎,Final Cut Pro 4.0摇身一变,已经成了一个包含剪辑、特技、合成、字幕乃至音频的套装产品,全部基于软件。为苹果提供I/O的厂家,也变成了我们不是很熟悉的名字,AJA、Blackmagic等等。各种各样的软件开始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远比同时期的硬件板卡市场要热闹的多。紧随而来的,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PC(x86架构)工作站,AMD的Opteron 64位处理器、双核处理器,也携强大的处理能力而来。国内的厂商,一向有着超强的模仿再开发能力,又非常了解国内用户的心思,各种各样的基于x86架构的纯软非编悉数登台亮相。
传统摄录设备制造厂家似乎也在迎合这种趋势,新型的摄像机、录像机纷纷采用硬盘、光盘、存储卡这些以往只在IT行业使用的器件,提供网络、USB、1394等接口。为非线性编辑的纯软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于是,原本是以板卡为核心的非编设备开始演变为高性能主机+全功能软件+I/O接口这样的系统。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了传统的基于板卡的非编厂商也开始考虑产品的转型。非线性编辑的鼻祖Avid有从制作到播出,从单机到网络,从视频到音频的复杂产品线,即便这样,也还是推出了Mojo系列这一实际上就是基于软件的非线产品。
从2005开始,已经有很多这样的产品进入到实质性的使用阶段。得益于IT产品的不断降价,目前这些纯软或者准纯软的非线编辑系统无一例外地保持在低价位的水平,而在技术指标上和处理能力上并没有降低。 #p#page_title#e#
这些产品从某种角度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以传统的国内龙头企业大洋、索贝、新奥特等研发的国产纯软非编,他们深谙国内制作行业特别是电视台后期制作的具体需求,结合自身多年开发字幕机和非线性编辑系统的经验,作出全新的纯软非编。产品的界面仍然保持各自以往非编产品甚至是字幕产品的风格,并且将字幕软件整合进去,对于节目包装所需要的一些特技模块,也有相当程度的增强,对于一些相对固定化风格的特技制作还是非常方便的。
另外一类,就是国外产品的代理商自己整合的系统,目前以基于Blackmagic Decklink的产品和基于AJA IO的产品最为流行。应该说国外的同行与我们关注的产品特点不太一样,国内用户往往希望一个产品功能齐全,简言之就是希望少花钱多办事。而国外(当然主要是指发达国家)的用户强调的是鲜明的特点,编辑是编辑,特技是特技,字幕是字幕。这种特点,其实可以发挥每个个体软件的最大优势,分工明确,个性鲜明,是先进科学的流程体系。这种要求自然反应在他们的产品上。以Decklink的苹果版本为例,Final Cut Pro用来做编辑软件,特技合成仍然需要传统一点的AfterEffects或者新兴的Shake、Combustion等。国外产品没有像国内厂家那样提供一个整合好的软件平台。
可以说国内厂家提供的软件像是积木,搭建工作简单易行,而国外厂家提供的更像是基础材料和工具,干起活来比较累,但是却能彰显个性。二者孰优孰劣,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实际上更应该说是针对具体应用选择适用产品的问题。
面对即将到来的高清时代,纯软的势头依然猛烈。得益于上游厂商的压缩技术,在苹果FCP的平台上,已经内建了对松下DVCPRO HD的压缩格式的支持,也就是说DVCPRO HD的信号,可以通过火线(1394)接口直接进入非编进行处理,无需再通过HD-SDI进行SMPTE标准的信号转换,大大降低了数据码流而无损画质,为软件处理高清信号铺平了道路。
摩尔定律仍然在计算机技术发展进程中被不断应验,相信我们很快就可以获得几倍于现在G5水平的计算能力。加之伴随着各种HDTV压缩算法的不断改进,在桌面计算机上,像现在我们编辑DV一样的编辑高清信号,并不是非常遥远的事情。
技术上的竞争,市场上的厮杀,对于用户来讲永远都是好事。纯软非编带来的革命性的影响,现在才刚刚凸现。这一产品,可能会重新改变影视制作市场的运作方式和格局。当人们突然发现,用区区几万块钱,就可以得到一套基于标清SDI 10bit无压缩信号的非编系统,同时完全可以担任特技、三维、字幕等等工作的时候,很多事情完全有可能会跟着改变。
IT技术的发展,影响着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广电行业也不例外。最近,又听到一些令人振奋的消息,在Intel和ATI联合开发的工作站上,基于ATI最新的图形芯片加速技术,已经可以完成HDTV的纯软编辑了。
这是由于当时计算机本身的运算能力还不足以承担巨大的数据量,由此也造就了许多板卡制作商。各个非编设备厂家实际上就是在“包装”这些板卡,人们也习惯于从采用哪种板卡来区分非线编辑设备类型和档次。从非编系统的价格构成上也可以发现,这些硬件板卡占据了全部费用的一大块,其价格一直高高在上,这就使得虽然高性能计算机价格节节下降,但非编整机成本却仍难以控制。再者,各个厂家之间技术封锁,采用不同的压缩格式,造成使用上的很多不便。
IT技术的发展令人瞠目,时至今日,计算机主机的运算能力已经有了巨大的进展。特别是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计算机在架构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很多以前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成为可能,使得很多昂贵的设备变得廉价。
这场IT界的技术进步,其拉动力很多来自影视制作,或者说与影视制作有很大关联,因而又很快回馈给广电行业,反应最敏感的就是非线性编辑的纯软件化。
走在非线编辑纯软件化前沿的,正是一个传统的IT公司,就是大名鼎鼎的苹果电脑公司。自2003年开始,苹果电脑开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野心勃勃地进军广电行业,依靠非常成功的Final Cut Pro 3.0版本,苹果力图在非线性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不过当时的苹果主机PowerMAC G4,还不能承担起纯软非线的重担,直到G5的发布,才正式开始了非线领域的一次革命。
PowerMac G5的设计,综合了计算机界最前沿的概念(这些概念现在也在被我们熟知的Intel、AMD等巨头采用),如64位技术、双核处理器、DDR内存技术、PCIE总线等等,造就了一部超级桌面计算机。G5使人们看到,在普通的桌面计算机上,已经有了计算和处理广播级视频的能力。用来专门处理视频的硬件板卡,一夜之间没有了用武之地。人们现在需要的,仅仅就是在计算机和DECK之间传输一下信号,即仅仅是一个I/O而已。
苹果公司作为这场革命的始作俑者,自己当然非常清楚,于是乎,Final Cut Pro 4.0摇身一变,已经成了一个包含剪辑、特技、合成、字幕乃至音频的套装产品,全部基于软件。为苹果提供I/O的厂家,也变成了我们不是很熟悉的名字,AJA、Blackmagic等等。各种各样的软件开始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远比同时期的硬件板卡市场要热闹的多。紧随而来的,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PC(x86架构)工作站,AMD的Opteron 64位处理器、双核处理器,也携强大的处理能力而来。国内的厂商,一向有着超强的模仿再开发能力,又非常了解国内用户的心思,各种各样的基于x86架构的纯软非编悉数登台亮相。
传统摄录设备制造厂家似乎也在迎合这种趋势,新型的摄像机、录像机纷纷采用硬盘、光盘、存储卡这些以往只在IT行业使用的器件,提供网络、USB、1394等接口。为非线性编辑的纯软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于是,原本是以板卡为核心的非编设备开始演变为高性能主机+全功能软件+I/O接口这样的系统。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了传统的基于板卡的非编厂商也开始考虑产品的转型。非线性编辑的鼻祖Avid有从制作到播出,从单机到网络,从视频到音频的复杂产品线,即便这样,也还是推出了Mojo系列这一实际上就是基于软件的非线产品。
从2005开始,已经有很多这样的产品进入到实质性的使用阶段。得益于IT产品的不断降价,目前这些纯软或者准纯软的非线编辑系统无一例外地保持在低价位的水平,而在技术指标上和处理能力上并没有降低。 #p#page_title#e#
这些产品从某种角度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以传统的国内龙头企业大洋、索贝、新奥特等研发的国产纯软非编,他们深谙国内制作行业特别是电视台后期制作的具体需求,结合自身多年开发字幕机和非线性编辑系统的经验,作出全新的纯软非编。产品的界面仍然保持各自以往非编产品甚至是字幕产品的风格,并且将字幕软件整合进去,对于节目包装所需要的一些特技模块,也有相当程度的增强,对于一些相对固定化风格的特技制作还是非常方便的。
另外一类,就是国外产品的代理商自己整合的系统,目前以基于Blackmagic Decklink的产品和基于AJA IO的产品最为流行。应该说国外的同行与我们关注的产品特点不太一样,国内用户往往希望一个产品功能齐全,简言之就是希望少花钱多办事。而国外(当然主要是指发达国家)的用户强调的是鲜明的特点,编辑是编辑,特技是特技,字幕是字幕。这种特点,其实可以发挥每个个体软件的最大优势,分工明确,个性鲜明,是先进科学的流程体系。这种要求自然反应在他们的产品上。以Decklink的苹果版本为例,Final Cut Pro用来做编辑软件,特技合成仍然需要传统一点的AfterEffects或者新兴的Shake、Combustion等。国外产品没有像国内厂家那样提供一个整合好的软件平台。
可以说国内厂家提供的软件像是积木,搭建工作简单易行,而国外厂家提供的更像是基础材料和工具,干起活来比较累,但是却能彰显个性。二者孰优孰劣,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实际上更应该说是针对具体应用选择适用产品的问题。
面对即将到来的高清时代,纯软的势头依然猛烈。得益于上游厂商的压缩技术,在苹果FCP的平台上,已经内建了对松下DVCPRO HD的压缩格式的支持,也就是说DVCPRO HD的信号,可以通过火线(1394)接口直接进入非编进行处理,无需再通过HD-SDI进行SMPTE标准的信号转换,大大降低了数据码流而无损画质,为软件处理高清信号铺平了道路。
摩尔定律仍然在计算机技术发展进程中被不断应验,相信我们很快就可以获得几倍于现在G5水平的计算能力。加之伴随着各种HDTV压缩算法的不断改进,在桌面计算机上,像现在我们编辑DV一样的编辑高清信号,并不是非常遥远的事情。
技术上的竞争,市场上的厮杀,对于用户来讲永远都是好事。纯软非编带来的革命性的影响,现在才刚刚凸现。这一产品,可能会重新改变影视制作市场的运作方式和格局。当人们突然发现,用区区几万块钱,就可以得到一套基于标清SDI 10bit无压缩信号的非编系统,同时完全可以担任特技、三维、字幕等等工作的时候,很多事情完全有可能会跟着改变。
IT技术的发展,影响着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广电行业也不例外。最近,又听到一些令人振奋的消息,在Intel和ATI联合开发的工作站上,基于ATI最新的图形芯片加速技术,已经可以完成HDTV的纯软编辑了。
上一篇:非线编系统常见的几种外部数字接口
下一篇:AVCHD格式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