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级计算行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访谈
【IT168 评论】10月28日,HPC国际高性能计算咨询委员会中国大会在湖南张家界召开。与随后的HPC China 2012主题一致,这次大会也是重点探讨了当前全球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诸多厂商代表和行业专家在大会上演讲或发言,畅谈未来超级计算机发展面临的问题。
从左至右依次为Panda教授、Gilad Shainer先生和Richard Moore主任
在大会的间歇,我们有幸专访到了国际高性能计算咨询委员会主席Gilad Shainer先生、圣地亚哥超算中心Richard Moore主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Dhabaleswar K. Panda教授。本次访谈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高性能计算未来的行业发展及应用而展开,同时各位嘉宾也畅谈了对于中国高性能计算现状的评价和期待。
如今在国际超算的发展中,特别是在今年4月份发布的TOP500榜单中,出现了一些非X86架构的集群,并且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名次。这似乎与我们长久以来的认识有些差异,毕竟最近多年的X86行业发展迅猛,也主导了超算应用和市场。对于这个问题,各位专家又是如何看待的呢?Gilad Shainer先生认为,目前的确看到了TOP500中有非X86平台的出现,但是相比之下X86系统依然具备标准性的指导意义。而且从这些排名中可以看到非常明显的一个趋势,就是In的占有率已经超过了以太网,这也说明网络标准已经在转变,专业网络已经有了更大的改变,这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从这个角度来说,从成本和性能的两个角度来看,In的特性都要更为明显一些;而且在扩展性方面,In的前景也更好一些。Richard Moore主任同时补充道:从绿色环保的角度来说,非X86架构的确有一些改进,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还并不清晰。
在即将到来的美国盐湖城SC12大会上,英特尔将发布一款协处理器,其名称为至强融核Xeon Phi,它还有一个我们熟悉的名字——MIC。那么对于MIC架构来说,之前我们在采访NVIDIA的时候他们认为这款产品目前还在试验阶段,在性能上还没有足够的保证。那么在场的专家对于这个问题又是如何看待的呢?Gilad Shainer先生认为——MIC从最初的设计到不断的调试,经过用户的测试之后性能的确有所改进,最近一年的变化也非常明显,并且已经和美国得州超算中心进行合作,从这些方面来说MIC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不过他同样提到了MIC性能的不确定性,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MIC的性能还不能对外公开,这的确让人感觉到有些诧异,同时也不免让人怀疑其性能。
Richard Moore主任进一步补充认为:MIC系统具备了可编程性和高性能,从这2个角度来说MIC相比其他平台来说具备优势。而且英特尔在自身也对于MIC有了完整的发展规划,已经有实际的路线图出现,这也证明英特尔对此非常具有信心。MIC是如此神秘,对于外界来说英特尔所宣传的易于编程特点也受到了来自竞争对手或者其他用户的质疑,现场的专家也表示这个内容还需要验证才能知道。
在本次的TOP100排行榜上,我们注意到前五名产品均来自国内,而且天河1号A还获得过全球TOP500的第一名。那么对于国内超算行业的发展,各位专家又有哪些看法呢?Richard Moorel主任认为首先针对排名来说,第一名或许是一个荣耀,但是这需要持续巨大的资金、人员等投入,同时这种殊荣的持续时间过于短暂。在飞速发展的IT电子、特别是方兴未艾的HPC行业来说,第一名的保鲜期或许只有一年甚至半年的时间。而更多时候,这种为了获取第一名所进行的设备研发单纯是应对LinPack测试的需要,因此其结果也不具备可操作性。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Richard Moorel更是直言不讳的提到了目前亚洲最快的超级计算机“K Computer”,并指出除了在LinPack中获得更高的成绩之外,K的实际应用寥寥无几。由此看出,超算的发展并非是依靠大量的金钱和设备而完成的,超级计算机说到底依然是应用的工具。如果没有配套的应用支持,再快的超级计算机依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文章评论